十几里外,一密林子里。几个形迹可疑之人,鬼鬼祟祟的,似乎在谋划什么。
“大小姐,咱还是回去吧?免得主公担心!”
“休得再言。本小姐今日必将取昏君首级!尔等若是怕了,大可立即回去向爹爹复命!”
“大小姐,且不说昏君身边的几千精兵,单是那数十个以一当十的一等侍卫,咱都不是对手。何况还有许多的二三等侍卫。这昏君,把宫里武艺高强的侍卫,都给带来了。”
“可智取!”
“大小姐,一旦被昏君识破,他可会将您发配军营,供几月不洗澡的军爷……”
“闭上你的狗嘴!信不信本小姐现在就将尔等,全部毒哑?”
话虽如此,这位自称本小姐的女子,迟疑了。若计划不够周密,落到昏君手中,将生不如死。
今日暂且作罢。
百里棠见到不远处半熟的荔枝,更加证实他的猜测——此地为亚热带地区。
“何人知晓,此地离海有多远?”百里棠问。
“回禀陛下,此地离海,不过五百里。”
虽说只有五百里(250公里),可梁秋语至今未能去见过海。去过最远的地方,就属隔壁东云县,还是在她十岁之时,跟爹娘去的。
印象之中,东云县,多为低洼田地,极易遭遇洪灾。西云县里流行一句话:嫁女莫家东云县。
“可有台风?”
“台风?”这位大人,哪听过什么台风,“陛下,可是大风?”
百里棠解释:“就是刮大风,下暴雨。”
梁秋语道:“陛下,西云县每年至少会有两场。通常而言,是在夏收结束后。现在田里的稻子熟了六七层,还需七八日,就能全部熟透了。”
且不说不同品类稻子成熟,有早有晚,就是同一杆稻子,成熟时间都不尽相同。
沉甸甸的稻穗,有的金灿灿,有的还很青。
百里棠:“亩产几何?”
梁秋语语气颇有两分得意:“最高亩产,四百一十二斤!”
(解释:本文参考两宋背景,两宋时期半斤等于八两,但本文半斤等于五两。)
百里棠没啥概念,他小的时候,家里种杂优水稻,亩产一千斤左右。可这儿是古代,生产技术落后,连化肥农药都没有,更别说收割机……
直到脑里的知识库自动显示几段文字:宋仁宗时,范仲淹在奏议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中说:“臣知苏州,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,中稔之利,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。”
朱熹在《奏救荒事宜状》中说: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“每亩出米二石”。
这“二石”或“三石”也是指米。二石米,是四石稻谷,三石米,是六石稻谷。亩产四石稻谷,折合今市制亩产三百八十斤稻谷。
而景国的稻谷平均亩产,才不过三百斤出头。所以,梁秋语是完可以骄傲的。
身旁的几位大人们,也都已经想到,种出这般高产的稻子之人,便是眼前这位国色天香的梁妃无疑了。
真是一位奇女子啊!
可惜,最终还是做了昏君的妃子。
如果她能进司农寺,不知能造福景国多少百姓!
只是梁秋语有些苦恼:“稻子是多了,稻穗却容易把稻苗压弯了。”
百里棠放眼望去,一大片,一大片,皆是水稻倒伏之后,三三两两的植株,绑在一起,以免稻子长期浸泡在水里发芽。
无数的乡民,也在自家的稻田里,做这事。包括梁二虎一家三口。
梁二虎低着头干活,嘀咕:“昏君,啥本事没有,除了出生好。”
二虎娘小声喝道:“休要胡言。当心你被昏君拉去宫里当差。”
梁二虎吓的赶忙闭嘴了。
稻苗为何容易倒伏,原因很多,百里棠没有给大家解释,他看到地上一堆又一堆搬家的蚂蚁,周围也很少听到鸟叫声,心里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念头。
莫不是台风要来?
台风一来,刮风下雨两三天,这些原本倒伏的水稻,只会有更多在田里发芽发臭。损失将不可估量。
梁二虎家被人毒死了一头耕牛,他连命都豁出去了,可见粮食对一个古代农户意味着什么。
且不说,还需要交税。
景朝的税……很高。
是他百里棠定的……
“传令下去,命全西云县,所有农户马上收稻!”
https://xianzhe.cc/book/10548/2624273_2.html